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被害者學自修書單



中文書單
丁榮轟,2006,〈我國現行犯罪被害保護制度相關問題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6(7):121-136。
王世文,2004,《犯罪被害人家屬受助需求與受助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容溥,2008,〈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項被害人於審判期日陳述意見之運用檢討:以日本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二條之二為借鏡〉。《東吳法研論集》4:133-203。
王慧雯,2004,《警察人員遭受暴力攻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警察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長珠,2008,〈悲傷影響因素之初探〉,《生死學研究》,7:139-192。
吳啟端,2004,《警察人員遭遇暴行被害之相關因素與對策之研究-以台中市警察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菁、唐宜楨,2008,〈人為性創傷壓力的因應歷程探討〉。《台灣醫學人文學刊》9(1&2):65-87。
吳懿婷譯,喬治、弗萊徹(George P. Fletcher)原著,2002,《暗夜的哭聲(With justice for some:victims’ rights in criminal trials)》。台北:商周。
宋重和,2007,〈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之權利及地位〉。《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8(1):231-255。
宋麗玉,2008,〈增強權能策略與方法:臺灣本土經驗之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2):123-194。
李佳玟,2008,《在地的刑罰,全球的秩序》。台北市:元照出版。
李明濱、廖士程,2002,〈創傷後壓力症之診斷與治療〉。《台灣醫學》6(3)。
沈珉琪,2002,《犯罪被害人家屬團體成效暨成員復原力內涵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周煌智、蔡冠逸、吳泓機、蘇東平、周碧瑟,2006,〈災難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台灣精神醫學》20(2):85~103。
林小玲,2009,《我國護理工作職場暴力評估與防治之三年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計畫NSC97-2314-B-075-040。
林裕順,2008,〈刑事程序犯罪被害人權利保障:以被害人保護、訴訟參加為中心〉。《律師雜誌》348:36-61。
邱靖方,2008,《臺灣地區家戶特性與區域特性對於住宅竊盜被害風險之影響》。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宏達、陳文琪譯,朱蒂斯、赫曼(Judith Lewis Herman)原著,2004,《從創傷到復原(Trauma and Recovery)》。台北:遠流出版社。
施茂林,2007,〈我國現行司法保護作為與未來展望〉。收輯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十)》,頁1-41。台北:法務部。
美國國務院,2009,《美國在台協會公佈台灣2009年人口販運平等報告》,2009年6月16日,2010年11月29日下載於http://aht.immigration.gov.tw/ch/AllInOne_Show.aspx?path=217&guid=1a54db73-795e-4b2a-a9c1-060a3a94624d&lang=zh-tw。
張平吾,1999,《被害者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張平吾,2000,〈犯罪被害者研究在世界各地之發展現況及趨勢〉。《警學叢刊》31(1):61-85。
許福生、盧映潔、林裕順、張錦麗、黃蘭媖,2012,《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體檢報告》。台北:法務部。
許春金,2010,《人本犯罪學(二版)-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臺北:三民。
許春金、莫季雍、陳玉書、孟維德、蔡田木等,2000,《臺灣地區犯罪被害經驗調查研究》。法務部及內政部警政署共同委託研究報告。
許春金、陳玉書、孟維德、蔡田木、黃蘭媖等,2005,《94年臺灣地區犯罪被害調查》。內政部警政署委託調查報告。
許春金、陳玉書、孟維德、蔡田木、黃蘭媖等,2010,《99年臺灣地區犯罪被害調查總摘要報告》。內政部警政署委託調查報告。
許啟義,2000,《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實用權益》。台北市:永然文化
郭明政,2008,〈犯罪被害人保護的發展與趨勢〉。《刑事法雜誌》52(6):63-85。
陳玉書,2004,〈社會治安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5:39-58。
陳玉書、邱炫綿,2006,〈犯罪被害恐懼感影響因素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7:161-198。
陳玉書、謝文彥、蔡田木,2003,《外籍新娘親密關係暴力特性、求助行為及其保護措施之研究》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陳銘宏,2006,《國中學生遭受幫派同儕欺害之實證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明仁、林仁德,2008,〈犯罪被害人保護措施之檢討與策進十年溫馨生命放晴-一線工作人員的回顧與展望〉。《刑事法雜誌》52(6):119-149。
黃芳銘、楊金寶,2004,〈從被害者理論探討國中女生網路交友性侵害潛在危險之研究〉。《師大學報》49(1):21-40。
黃富源,2002,〈被害者學理論的再建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3:1-20
黃富源、張平吾,2008,《被害者學新論》。臺北市:銘傳大學。
黃蘭媖,2006,〈被害調查的國際比較:兼論對我國被害者研究理論與政策啟示〉。收輯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九)》,頁145-173。台北:法務部。
黃蘭媖,2007,〈追尋犯罪被害人的正義之路:從福利到修復、從控制到重分配〉。《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2):35~78。
黃蘭媖、林育聖、韋愛梅,2010,〈警察機關受理之新移民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案件探索性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5:75-116。
黃蘭媖、許春金、黃翠紋等,2011,《修復式正義理念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研究報告》,台北:法務部。
黃蘭媖,2012a,〈建立以修復式正義為內涵之刑事司法政策〉,收錄於許福生、盧映潔、林裕順、張錦麗、黃蘭媖(2012)《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體檢報告》,頁325-409。台北:法務部。
黃蘭媖,2012b,〈在刑事司法制度中的修復式正義與犯罪被害人保護之關連〉,收錄於《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學術研討會手冊》,頁127-150。嘉義:中正大學。
楊士隆、林俊仁,2005,〈都會地區警察人員遭遇職場暴行之研究〉《犯罪學期刊》8(2):1-35。
廖正豪,2008,〈我國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制的檢討與策進-並簡介日本犯罪被害者等基本計畫〉。《刑事法雜誌》52(6):1-62。
蔡田木,2003,《個人犯罪被害特性及其成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碧玉,1998,〈犯罪被害人之賠償與刑事司法〉。《律師雜誌》223:49-61。
蔡維謀、林茂榮、蔡卓城、陳逸嫻、盧立華、張國頌、邱文達,2004,〈九二一地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發生率與危險因子〉。《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雜誌》15(2):47~58。
鄭敦宇,2003,《臺灣、德國及日本犯罪被害補償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盧映潔,2004,〈我國犯罪被害人保護法施行成效之研究--以被害補償排除條款的運用為探討中心〉。《政大法學評論》77:285-332。
謝如媛,2007,〈夢想或現實?由紐西蘭經驗看修復式司法之可能性-以法院轉介之修復式司法方案為中心〉。《成大法學》14(2007):121~166。
謝志龍,2005,〈國中校園暴力的被害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4:83-117。
謝協昌,2008,〈論犯罪被害人之刑事訴訟程序參與權之發展〉。《刑事法雜誌》52(6):87-118。
謝博文,2007,《基層警察人員遭遇職場暴行因素與防治對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儀霏譯,凱西、歐拜恩(Kathy O’Beirne)著,2006,《地獄童年:瑪德蓮修道院的真實故事(Kathy’s Story: A Childhood Hell Inside the Magdalen Laundries)》。台北:商周。
鍾秉正,2003,〈「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補償規定及其實務分析〉。《臺北大學法學論叢》52:27-70。
簡吉照,2010,〈我國少年司法體系執行修復式正義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4:117-185。
藍佩嘉,2009,《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英文
Davies, Pamela, Peter Francis, and Victor Jupp. 2003. Victimis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Moriarty, Laura J., and Robert A. Jerin, eds. 2007. Current Issues in Victimology Research. 2nd ed. NC: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Strang, Heather. 2002. Repair or Revenge: Victims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Edited by P.-O. Wikstrom, Clarendon Studies in Crimin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lklate, Sandra, ed. 2007. Handbook of Victims and Victimology. Portland: Willan Publishing.
修復式正義
任全鈞、黃蘭媖,2011,〈我國矯正機構實施修復式正義意向調查〉。收錄於《犯罪防治學術研討會-犯罪矯正與復歸論文集》頁71~101。2011年5月30日,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江紅譯,德斯蒙德、屠圖(Desmond Mpilo Tutu)原著,2005,《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沈冠伶,2005,〈「律師之和解」作為裁判外紛爭處理制度-從德國經驗論引進我國之可能性〉。《政大法學評論》88:259-296。
洪英花,2011,(實踐修復式正義-以士院試辦刑事案件流程管理為例)。《臺灣法學雜誌》,175。
許春金,2003,〈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理念與途徑〉。《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37-65。
許春金,2010,《人本犯罪學(二版)-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臺北:三民。
許春金、陳玉書、游伊君、柯雨瑞、呂宜芬、胡軒懷,2006,〈從修復式正義觀點探討緩起訴受處分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7:141-190。
許春金、陳玉書、黃政達,2007,〈調解制度中受調解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修復式正義觀點〉。《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9:1-54。
陳伶珠、盧佳香,2006,〈以法院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家事調解歷程之初探〉。《臺灣社會工作學刊》5(2006):75~125。
陳祖輝、張嘉玲,2011,〈責躬省過-監獄修復式正義成長團體之探索性研究〉。《警學叢刊》41(6):1~30。
黃蘭媖、許春金、黃翠紋,2011,《修復式正義理念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法務部委託研究。
蔡坤湖,2008,〈人本修復性司法-一個少年法官的反思〉。《律師雜誌》342:14-19。
謝如媛,2007,〈夢想或現實?由紐西蘭經驗看修復式司法之可能性-以法院轉介之修復式司法方案為中心〉。《成大法學》14(2007):121~166。
簡吉照,2010,〈我國少年司法體系執行修復式正義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4:117-185。
Reference:
Bazemore, G., & Elis, L. (2007). Evaluation of restorative justice. In G. Johnstone & D. W. Van Ness (Eds.),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pp. 395-425). Cullompton: Willan.
Braithwaite, J., Ahmed, E., & Braithwaite, V. (2008). Shame,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crime. In F. T. Cullen, J. P. Wright & K. R. Blevins (Eds.), Taking Stock :the Status of Criminological Theory (pp. 397-417). NJ: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arshall, T. F. (1999). Restorative justice: An overview. London: Home Office.
McCold, P. (2008). The recent history of restoative justice: mediation, circles and conferencing. In D. Sullivan & L. Tifft (Eds.),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pp. 23-51). London: Routledge.
Sherman, L. W., & Strang, H. (2007). Restorative Justice: The Evidence. London: The Smith Institute.
Strang, H. (2002). Repair or Revenge: Victims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nited Nations (2006). Handbook on Restorative Justice Programmes, Criminal Justice Handbook Series  Available from http://www.unodc.org/pdf/criminal_justice/06-56290_Ebook.pdf
van Wormer, K. (2009). Restorative justice as social justice for victims of gendered violence: A standpoint feminist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54(2), 107-1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